网站首页 | 琴筝轩简介 | 大同古筝动态 | 筝坛资讯 | 学员风采 | 筝学文化 | 古筝常识 | 筝曲欣赏 | 考级曲集 | 互动课堂 | 联系方式
筝学文化  

古筝二十首名曲介绍,你都了解吗?
2014/9/18 11:25:18 阅读次数:[1695]
一 鱼洲唱晚
二、庆丰年
三、战台风
四、瑶族舞曲
五、汉江韵
六、雪山春晓
七、草原英雄小姐妹
八、小河淌水
九、揾英雄泪
十、秦桑曲
十一、黔中赋
十二、清江放排
十三、童趣
十四、洪湖人民心向党
十五、阿拉木。古丽巴拉
十六、井冈山上太阳红
十七、幻想曲
十八、东海渔歌
十九、湘舞
二十、临安遗恨

一、渔舟唱晚
  此曲是娄树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古曲《归去来》为素材发展而成。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《双板》等改编。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相同,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。
乐曲的开始部分,以舒缓的节奏、优美典雅的旋律,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。演奏时应以自然、舒展的动作去表现这段音乐;对左手作韵技法的运 用、也要以原谱为依据,不能随意添加按、颤、滑音,以保持曲调的质朴美。当音乐进行到以ⅰⅰ655为种子材料作逐层递降,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。当它再次变 化反复时,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层层下落,这个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,而且优美动听,确有“唱晚”之趣。乐曲后半部分以三次反复将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结合成一 个循环圈,速度在反复中逐次加快,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人悠然自得,片片白帆随波逐流,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。
二、庆丰年
  此曲创作于1955年。乐曲主题旋律取材于流行在山东地区的传统筝曲《小溪流水》,并吸取了北方民间锣鼓节奏,表现了农民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。 这首乐曲在当时开创性地使用了一些新的左手演奏技法,除运用左手在琴码左侧颤、按、滑等传统技法外,还移至琴码右侧弹弦,既可弹奏和弦,又为旋律伴奏,还 可与右手交替弹奏构成快速的旋律,丰富和发展了古筝的演奏技巧。同时,此曲还运用了大指小关节密摇、大幅度的花指弹奏、借鉴琵琶的扫弦技法和模仿锣鼓节奏 的“点柱哑音”技法--左手中指按于琴码上端,右手弹弦,使其发出余音短促的沙哑音响等,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。这首乐曲是建国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筝曲之 一,对后来的筝曲创作和演奏上继续开发“双手弹筝”技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。
三、战台风
  这首乐曲创作于1965年。为曲作者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,有感于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作。
乐曲分为五个部分。第一部分以欢快热烈的节奏,表现码头上生机勃勃、热烈欢腾的劳动场景。演奏时要着重强调乐句中的重音,以此突出节奏的鲜明和律动;也要 注意相同乐句之间的对比,达到呼应的效果。第二部分是台风来临,采用左右手在琴码两侧反向刮奏、扫后摇、扣摇等技法,模拟台风来临时狂风呼啸、天混地暗的 景象。这一段的演奏可以在乐谱的基础上,对刮奏的多少、音区变化和扣摇的长度、力度等做一些即兴发挥,以充分地表现音乐形象。第三部分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 密,左手伴奏由简到烦以及音区变化等变奏手法,造成逐渐紧张强烈的音响效果,展现了码头工人们与台风激烈奋战的场面。这一部分的演奏技法重点是双抹、勾托 劈组合、扫摇、勾抹等,应在怜惜过程中首先分别掌握好各自的演奏方法。第四部分以宽广抒情的旋律,抒发了码头工人们经过与台风顽强搏斗后胜利的豪情。此段 是以大指摇为主线贯穿始终的,要特别强调大指摇在音色(指甲触弦的点和角度)变化和力度(发音时与前面音的自然连接和每个音本身的强弱)变化等。第五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,除旋律上有变化外,速度、力度等方面也较前面更加热烈,更加气势磅礴,在高潮中结束。
四、瑶族舞曲
  此曲改编于1957年。
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载歌载舞的场面。夜幕降临了,人们身着盛装,打着长鼓,走出村寨,在月光映照下聚集在一起。第一段是悠静委婉的主 题,犹如一位窈窕少女在翩翩起舞,婀娜多姿。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行列,音乐情绪逐渐高涨。第二段开始在低音区奏出根据主题衍变的粗犷热烈的旋律,并多次在 中、高音区进行反复,力度层次呈递进式加强。表现了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舞列欢跳起来,尽情地抒发了兴奋的情绪。第三段由前面的羽调式转为宫 调式,音乐性格更加明朗,拍子也变为3/4拍,旋律时而富于歌唱性,时而出现跳跃、欢快的节奏音型,恰似一对恋人边歌边舞,互致爱慕之意,共同憧憬着美好 的未来。最后是主题再现,大家又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,欢跳着,旋转着,歌唱着,气氛越跳越热烈,感情越唱越奔放,在情绪的最高潮结束全曲。
五、汉江韵
  这首乐曲是乔金文于1962年春为河南筝派演奏家任清芝而创作的。表现了人们欢欢乐乐忙春耕,意气风发夺丰收的愉快心情。
此曲的旋律素材取自河南曲剧中《汉江》和《书韵》两个曲牌,曲作者通过对素材加工、提炼,并运用作曲手法使之成为一首独立、完整的古筝曲。乐曲第一段 是热烈欢快的快板,J=152的速度贯穿全段,一气呵成。从明快的旋律中,我们仿佛听到劳动的人们朗朗的笑声,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。第二段是婉转如歌 的慢板,表现了人们在劳动间隙亲切对话、互致问候的亲情与乡情,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。演奏此段时,开始速度是J=46,之后稍有加快, 左手运用按、颤、滑等技巧充分润饰旋律,抒发内心情感。紧接着有一个过渡小乐段,这一段在速度的处理上比较独特,近乎戏曲中的“跑圆场”。开始由J=26 为起点,经过由上下句构成的四十小节反复和变化逐次加快,当弹到此段的结束时,速度已达J=160,力度也由前面的逐渐积累,在此时达到最强,把乐曲推向 高潮。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,速度随着过渡小乐段持续下去,略快于第一段,情绪更加高涨。乐曲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,并运用一些特殊的 演奏方法如勾双托、游摇、点音、超音域按音等,渲染了豪放、明快的艺术效果(参考梁毅夫、杜娟《“汉江韵”演奏心得》一文)。
在演奏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⒈ 乐曲中乐句反复和同音反复出现得较为频繁,在音乐处理上要表现出反复时力度和音色的变化,起到对比的效果。⒉ 按、滑音的处理在快板段和慢板段中是截然不同的。快板段中的按、滑音很直爽,从起始音到预定音的过程非常迅速;慢板段的按、滑音则要求在按、滑过程中充分 体现出起始音到预定音之间的韵味,并通过它将音与音之间连接起来,使音乐更加抒情、舒展。⒊ 慢板段开头第一小节和最后几小节中出现的倍高音3,如在D调上按不到音高,可降低八度弹奏。
六、雪山春晓
  这是曲作者1981年在藏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创作的古筝独奏曲。乐曲的引子段,采用了西藏地区“拉噜”(山歌)的形式,音域宽广,节奏自由,旋律 在连续的上行或下行中跌宕起伏,音乐情绪高亢、嘹亮,气息悠长。描绘了雪峰层叠的青藏高原,在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、万物复苏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第二段 是有着浓郁藏族音乐风格的“长袖舞曲”。一群藏族妇女踏着悠扬的节奏,翩翩起舞,洁白的长袖随着音乐旋律飘动,优美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春天 带来的愉悦情绪。经过左右手多次的交替刮奏,将音乐逐渐向上推进,伴着一声热情的呼喊,一群男子加入了舞蹈的队列,引出小快板--第三段“踢踏舞曲”。这 一段开始是慢起渐快,随着皮靴踢踏在地上的节奏逐渐加快、加强,人们的情绪益发高涨。这里“四点”技法的运用,对渲染欢乐的气氛有着画龙点睛之功。贯穿此 段的节奏型XOX│OX XO│,与右手旋律配合时有音色、力度上的多种变化,表现了舞者丰富多彩的舞姿。最后,通过左右手各种技法的合作,音乐逐渐上扬,达到全曲最高潮,并以一 个果断、强有力的结束音将情绪定格。

七、草原英雄小姐妹
  这首乐曲写于1974年。音乐内容取材于蒙古族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集体放牧,途中突遇暴风雪,她们以弱小的身体与风雪搏斗、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,表现了两个小姐妹热爱集体、勇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动人形象。
全曲共有四段:引子段描绘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美丽景色。值得一提的是,此段中几处模仿马头琴音响效果的地方,在演奏时右手摇指触弦点与左手滑音频率 的协调、变化要把握好。【一】段表现了小姐妹俩在草原上放牧的情景。活泼的旋律刻画了小姐妹乐观向上的性格,轻快的节奏表达了她们喜悦的心情;宽广的歌声 抒发了小姐妹对大草原自然风光的赞美。【二】段表现的是天气突变,狂风暴雪吹散了羊群,小姐妹俩为了自身和羊群的生命安全,与暴风雪顽强拼搏的场面。此段 开始的情绪要与前面形成强烈对比,并通过移码预置的变化音的反复出现,左手在琴码左侧无固定音高区域上下刮奏等,造成一种激烈的、不协和的音响效果。曲作 者为了充分地表现小姐妹顶风冒雪与暴风雪搏斗的情景,在演奏的力度变化上做了许多安排,包括了从pp到fff的几乎所有力度层次,变化幅度非常大,这些在 演奏时需给予重视。【三】段是激动、宽广而富于深情的歌唱性旋律,表达了人们对小姐妹动人事迹的赞颂之情。
八、小河淌水
  乐曲在同名云南弥渡山歌(当地称“调子”)的基础上编创而成。原歌词质朴自然,富于想象。主题分五个乐句,以从容舒展、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 伏、清新优美且具云南地方风格的旋律,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;银色的月光下,周围一片宁静,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。美丽聪慧的 阿妹,见景生情,望月抒怀,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,化作动人的歌声。深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水,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。
古筝在定弦时将F调的高音3音生高为高音4音,这个高音区与下面几个音区形成两个调性的对置,演奏前请注意这种非常规定弦。演奏慢板段(第一主题) 时,着重掌握好音色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,通过左右手协调运用,充分地将悠扬、抒情的曲调和委婉、柔美的情感表达出来。小快板(第二主题)要强调节奏的律 动,旋律中的重音应突出。反复出现的对答式乐句,好像阿妹与阿哥在对歌,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,情绪逐渐高涨,继而引出主题再现,宽广、激情的旋律将音乐推 向高潮。 
九、揾英雄泪
  此曲是作者于1985年创作的。曲名取自宋代词人辛弃疾《水龙吟》中尾句。原词写道:“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 簪螺髻。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,把吴钩看了,阑干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可惜流 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。倩何人、唤取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!”
乐曲意在抒写英雄一腔抱负无从实现的失意和感慨。演奏第一部分的慢速旋律时,应注意音乐中的内在张力。音乐汲取河南豫剧中的一些素材,并运用作曲手法 进行了提炼。流畅的旋律犹如戏曲中的行腔贯穿其中,多次出现的七度下行跳进则表现了英雄的失落感。在快速的第二部分中,旋律多处在较低的音区,密集的音 符、切分音和连续附点组成的飘忽不定的节奏律动,不时在高音区奏出的模仿戏曲中打击乐的音响,以及左手压弦发出的不和谐效果,形象地表现了英雄胸怀鸿鹄之 志却又报国无门的焦虑和感触。

十、秦桑曲
  唐代诗人李白写有五言诗《春思》:“燕草如碧丝,秦桑低绿枝。当君怀归日,是妾断肠时!春风不相识,何事入罗帏?”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。
《秦桑曲》是曲作者借用诗中“秦桑”一词,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“碗碗腔”素材,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的。乐曲通过委婉、缠绵、激情的旋律变化,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乡、思念亲人,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。
该曲的创作手法简洁精炼,曲式结构严密紧凑,它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的各种板式转换,全曲有“苏板”(引子部分)、“慢板”、“紧板”(快板部 分)、“闪板”及“散板”等多种板式的变化。引子部分运用了多变的节奏转换,借以表现激越的思绪,犹如潮水拍打着心弦。渐渐地音乐由激动转为平静,慢板部 分以委婉、柔和的音调,深情地倾诉了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切心情,如泣如诉,扣人心弦;在转到快板部分之前,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程大跳,作为承前 启后的连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,使音乐急骤转化,情绪激昂,节奏变紧,使思念的急切情感进入高潮。乐曲的尾声与快板部分是一气呵成的,在节奏上比较自 由,具有散板性质,但散而不松,激动的情绪给人以渴望急切之感(见邵吉民《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》)。
古筝发源于秦地,也称为秦筝,我个人认为,此处所讲的“秦”是对地望的称谓,其地域覆盖面是很广的,并非只是指古代秦国的某地,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与西 北各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血肉联系。《秦桑曲》借鉴了陕西民间音乐,尤其是地方戏曲的音阶音律特点,形成了以下两个主要风格特征:
一、在音律上表现为徵调式七声音阶中的两个特性音(也称偏音)4与7的音高带有微差,4音略偏高(接近于升4),7音略偏低(接近于降7),而且根据 旋律的进行,这两个音还具有游移性和不稳定性。它们的游移走向通常是4向3音的方向游移,7向6音的方向游移。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倾向,形成了乐曲独特 的韵味。
二、在旋律进行上的特点是:在一般情况下,上行跳进,下行级进。这种曲调旋法,具有鲜明的对比性,上行跳进可产生激动、活跃的情绪;下行级进则产生委 婉、哀怨的效果。音乐通过旋律进行中级进与跳进的交互运用,委婉中有哀怨、激动中有抒情,使人在跌宕错落、莫辩宫商的离迷之际,充分领略了陕西音乐中的神 韵,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“热耳酸心”的艺术效果。
 
※ 筝曲欣赏
十面埋伏
牧羊曲
船歌
枉凝眉
神话
※ 古筝常识
古筝音节的排序
古筝初学者应该怎么样去挑选
初学者怎么样才能找准古筝的
如何消除大力度弹奏时的跑码
古筝断弦的原因
学生练习新曲子难度大?来,
古筝面板越粗糙越好吗?
古筝不断演变过程
成年人该怎么学好古筝?
古筝的构造,你了解多少?
※ 联系我们
大同古筝网
地址:大同市向阳里阳光绿岛6-2-1503
联系电话:13903426219
固话:0352-1234567(传真)
客服QQ:1692254362
网址:www.dtgzw.com
CopyRight 2011-2016 dtgzw.com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 琴筝轩 大同古筝古琴艺术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晋ICP备11004267号
客服QQ:1692254362 地址: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向阳里阳光绿岛6-2-1503 咨询热线:13903426219 邮箱:dtgzw@163.com
大同古筝网 大同古筝培训 大同古琴培训 大同古筝老师 宏微信息提供网站建设支持
新大同网